【友谊科普】职场的糖尿病共处法则 友谊博览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友谊博览 >>健康教育 >>健康知识

友谊博览

联系方式

  • 西城院区

   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

    010-63138585

  • 通州院区

   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

    010-80838585

  • 顺义院区

   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

    010-81608585

健康知识

【友谊科普】职场的糖尿病共处法则

发布时间:2025-11-14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

近年来,糖尿病呈现显著的年轻化趋势,平均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,就有7个处于工作年龄。“应该如何处理与糖尿病的关系?”这成了让很多职场人头疼的难题。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了解更多,行动更多,关注职场糖尿病”。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,我们邀请到我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于恒池、主治医师苗志荣带大家了解上班族患者该如何做好糖尿病管理,有效应对并发症的发生,实现与糖尿病“和平共处”。

职场中有哪些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?

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,据估计我国有2.33亿糖尿病患者。20-60岁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当中,糖尿病的患病率在5.63%-26.7%不等,并且男性普遍高于女性。从增长速度来看,20-24岁是成年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年龄段。这个阶段正是大学毕业,初入职场的阶段。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由于高血糖、糖尿病等种种问题出现在了门诊。

引起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,与职场密切相关的主要涉及饮食、运动、精神三个方面。比方说,受工作环境限制,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有限或者搭配不够合理,长期热量偏高,精制米面摄入偏多,重油重盐,缺乏高纤维食物和优质蛋白质等。另外,现在含糖饮料和含糖食物的可及性非常高,动辄喝一杯甜饮料,日积月累会给胰岛带来巨大负担。和高血糖相伴出现的还有肥胖等问题。进食不规律,或者进食偏晚,应酬饮酒、吸烟等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。工作或业余时间长期久坐,缺少足够的运动消耗能量、肌肉量减少,也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。精神压力偏大,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,睡眠不足等问题,都在逐渐影响着职场人士的代谢健康。

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糖尿病

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俗称的“三多一少”,即多尿、多饮、多食和体重减轻。多尿是指排尿频次增多,严重者每半小时就会排尿1次。多饮是指饮水量和饮水频次相较于正常时期都有增加,常感到口干、口渴。多食则是在进食后很快感到再次饥饿。虽然进食量增多,但是体重反而快速下降,甚至1月内体重下降超过4公斤。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,且持续一段时间。

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,症状并不典型,所以有以下症状时,也需要引起关注,包括:疲倦、乏力、口干、易饥、视物模糊、皮肤瘙痒、多汗、反复牙龈炎、泌尿系感染、伤口迁延愈合等。

糖尿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?

糖尿病诊断的方法包括空腹血糖、随机血糖、糖耐量以及糖化血红蛋白。空腹血糖要求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,进行静脉抽血检测血糖。换句话说,如果是空腹指血糖≥7.0mmol/L,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,需要进行静脉抽血确认。随机血糖≥11.1mmol/L,可以不考虑用餐时间,但同样必须是静脉血糖。如果说空腹或者随机血糖没有达到上述水平,而医生高度怀疑存在血糖问题,还可做糖耐量的检查:空腹先进行抽血,饮用含有75g葡萄糖的液体,2小时再次抽血查静脉血糖,看是否达到11.1mmol/L以上。此外,糖化血红蛋白≥6.5%也可以被用于糖尿病的诊断。

除了7.0mmol/L、11.1mmol/L、6.5%这几个数值需要我们了解以外,糖尿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,如果有前面提到的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那么一次血糖异常的数值足以诊断糖尿病,而如果没有典型的症状,还需要改日再复查确认,避免一些短期的血糖影响因素,导致糖尿病的过度诊断。

血糖虽高,没有症状,需不需要治疗?

有些患者血糖升高了很多年一直不就诊、不应用降糖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自己觉得没什么不舒服。也就是所谓的“不耽误吃,不耽误喝,也不耽误上班”。这种观点是不对的。

糖尿病真正出现明显症状时,往往血糖升高的非常多,或者出现了某些急性、慢性并发症。从临床经验来看,轻度的血糖升高通常不会引起特别严重的不适,这也正是糖尿病的可怕之处——在不知不觉中,对身体产生影响。这些影响包括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神经病变、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、糖尿病足病。糖尿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,长期血糖控制不佳,可能会带来冠心病、脑梗等疾病,甚至使患者有截肢、失明的风险,大大影响生活质量。

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,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高血糖高渗综合征、糖尿病低血糖症,可能使患者出现呕吐、腹痛、脱水、虚弱无力、意识模糊,甚至陷入昏迷等表现,属于危及生命的情况,出现上述情况必须及时就医。

所以,控制血糖的数值不是目标,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更有质量的生活,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。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,十分重要。

职场人士该如何运动降糖?

建议采用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糖。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每周5天。所谓中等强度,就是运动时感觉有点费力,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。具体运动形式包括快走、慢跑、骑车、跳舞、太极拳、八段锦和高尔夫球等。无运动习惯的人,可以从每天20分钟开始,逐渐增加至每天60分钟左右,从低等强度开始,逐渐进阶到中等强度运动。餐后休息30分钟左右,进行运动有助于稳定血糖。糖尿病患者不太建议空腹运动,容易引起低血糖,或者受升糖激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血糖会进一步升高。

身体条件允许,建议每周进行 2-3次抗阻运动。可以采用健身器械、哑铃、杠铃、弹力带或身体自重训练等方式。运动前后注意拉伸,避免运动损伤。

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推荐采用的运动方式,但工作过程中,可能最大的“阻碍”就是时间问题。如果不能保证完整的运动时间,利用碎片化时间,每日累计30分钟也是有益的。比方说,利用上下班途中时间,多爬楼梯、快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;工作期间,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下,即使是简单的伸展运动也对控糖有益。

需要打针的职场人士该怎么携带和储存药品?

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类药物帮助降糖,也听到有些患者说胰岛素携带不方便,出门的时候不打,用口服药替代或者回家之后再注射,其实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。如果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胰岛功能,可能短期服用某些口服降糖药能帮助血糖不至于过高,但相较于平时固定使用的注射类药物,疗效还是无法保证一致,大概率会因血糖波动,反而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中。

实际上绝大多数糖尿病注射类药物虽然需要2-8℃冷藏保存,但拆封后一般室温保存即可(25℃或30℃以下),避免阳光直射。所以如果不是气温非常高,胰岛素等注射类药物室温下并不会失活。如遇气温比较高的情况,短时间出门可用胰岛素保温袋,提前将冰袋冻硬,胰岛素和冰袋隔层存放。如果有长途旅行,条件允许建议选择带电池的胰岛素冷藏盒。注意不要将胰岛素放置在汽车后备箱或者进行托运。

职场人士该如何监测血糖?血糖应控制在什么水平?

糖尿病的管理离不开血糖监测,单纯应用降糖药物,不进行血糖监测不可取。所以,职场人士面对糖尿病时,也应该进行规律的血糖监测。其中就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,也就是常说的指尖血糖监测,糖化血红蛋白、糖化白蛋白监测。

有些患者说:“我规律到医院进行静脉抽血检查,平时不测血糖行不行?”这是不够的。静脉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瞬间的血糖水平,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2-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“平均”也就意味着不断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,平均血糖也可能正常,而血糖的波动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不出来的。所以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、甚至睡前的血糖监测仍然十分必要。

我们不强调所有患者要每天进行五点、七点血糖监测,长期维持难度较大。在药物调量阶段,建议密切监测血糖,等血糖平稳,可以一周进行2-3天血糖监测。一方面,建议患者随身携带血糖仪,按照进餐时间进行餐前、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。如果确实不方便,动态血糖监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可以通过皮下探头,实时反映葡萄糖水平,并形成14天的血糖曲线,能更好的反映血糖波动。对于进餐后血糖变化体现的也更加全面,有助于生活方式的调整。但是,如果遇到高血糖或者低血糖报警,建议拿指尖血糖确认。

具体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是个体化的,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,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.4-7mmol/L,非空腹血糖<10mmol/L,HbA1c<7%。年龄较轻、病程较短、无并发症、未合并心血管疾病、降糖药物低血糖风险不高的职场人士,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(如<6.5%,甚至尽量接近正常)。但如果体力活动较大,应用的降糖药物具有低血糖风险时,也要适当放宽标准。

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?

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类:

(1)有糖尿病前期史,即血糖水平高于正常,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程度。

(2)年龄≥40岁。

(3)体重指数BMI≥24kg/m2,体重属于超重范围,BMI=体重(千克)÷身高的平方(米)。或者体重在正常范围,但腰围偏大,即中心型肥胖者,男性腰围≥90cm,女性≥85cm。

(4)一级亲属,也就是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家族史。

(5)长期久坐、缺乏体力活动者。

(6)有巨大儿分娩史,即孩子的出生体重≥4000g,或者女性在孕期被诊断过妊娠期糖尿病

(7)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。

(8)有黑棘皮病者。

(9)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。

(10)HDL-C<0.9mmol tg="">2.22mmol/L,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。

(11)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。

(12)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。

(13)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。

(14)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≥25分。

如果有这些危险因素,建议定期进行包括空腹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在内的体检。如果没有这些危险因素,但是长期进食高热量食物,实际上也得警惕血糖升高风险,规律体检,如有不适及时就医。

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?

对于存在刚才提到的高危因素的人群,做血糖筛查是很有必要的,如果血糖还在正常范围内,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预防糖尿病发生的。

首先,提倡合理膳食,平衡膳食,可以参考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提供的膳食宝塔。在保证食物多样,合理搭配的基础上,做到限盐,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,增加蔬菜摄入量。

其次,还要保持适量的运动,增加日常活动量,建议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。

要控制体重,尤其鼓励超重或肥胖者积极减重。吸烟者要注意戒烟。保持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,以上这些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都是有益的。

以上原则对职场人士和非职场人群同样适用。

内分泌科 于恒池、苗志荣


Baidu
map